課堂可以“預設”,決不能“預演”
天馬行空無任何預設,生成就無抓手、鋪墊,無著力點,生成就成了無源之水,無本之本。課前預設精彩,課堂生成才更精彩;預設是為了實現有導向、深度的生成;是教師教育智慧體現,故需要大力提倡。 而預演是一種過度彩排,會導致課堂虛假繁榮;課堂上學生目光是呆滯的,學生一言一行是被動的,學生成了表演道具;課堂缺少靈氣、意外生成;是一種不道德教育行為;更重要的是這種弄虛作假的做法,會對學生價值觀養成,形成潛在的負面影響,故預演、彩排后再上的公開課應該嚴格禁止。 學生“過錯”不能“錯過” 可怕的不是學生犯錯,而是教師錯誤地對待學生的錯誤。學生課堂上的“過錯”是一種難得的生成性的寶貴教育資源,教師決不能無視或錯過這一教育契機。要踐行“容錯—融錯—榮錯”的化錯教育,變“事故”為“故事”,留機會給學生犯錯,不隨意截斷學生犯錯的思維進程。 課堂上學生要“開心”,還要“開竅” 課堂上學生開心屬于興趣范疇,學生開竅則屬于思維生長。一味讓學生開心,忽視追求學生開竅,是課堂膚淺表現。開竅后帶來是高層次開心,會變短暫興趣為樂趣、志趣。 變“參加”小組學習為“參與”小組學習 參加小組學習猶如參加運動會一樣,有些學生扮演的是看臺上的看客角色,被邊緣化,游離于討論之外。而參與小組學習猶如運動會運動員一樣,參與了比賽項目,是真正參與者、體驗者。 參與小組學習就要求小組成員有角色分工,不能組長一個人包辦所有事務,有序的發言、真誠傾聽,有思維碰撞,討論后要么改變觀點,要么豐富觀點,要么生成了新的觀點。也就是說,參與核心是思維參與,是思維前后有改變、有生長。故“參加”才是有效真合作。 既要關注活動多少,更要關注活動有效 一些教師格外關注課堂上活動設計頻次,因活動一個接一個,多淪為淺嘗輒止,甚至成為表演,這種滿堂亂、滿堂跑活動根本達不到預期效果目標。因此,關注活動多少,更要關注活動有效性。 關注“高行為活動”,還要關注“高認知行為” 想學屬于高行為活動,學會需要高認知行為活動。發現學習、合作學習屬于高行為活動組織形式,急需高認知行為活動去匹配,急需以創造性學習成果(產品)反轉設計學程。 最有效的學習方式,是“創作式輸出”。創作式輸出,既是一種主動學習方式,又同時能兼顧“高認知活動水平”和“高行為活動水平”,是一種較為理想的主動學習方式。 來源:校長派 聲明:以上圖文,貴在分享,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。如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
編輯:朱美增